“夏荫渐浓,文脉流淌。为引导青少年传承农耕文明智慧,感悟科学家精神,“骐骥领航 德育润心”实践团联合兵希社区社工站于2025年7月23日开展了“稻穗承袁公志,典籍续神农篇”《典籍里的中国2:天工开物》赏析活动,让孩子们在古今交汇处聆听历史的回响,读懂“粮食”里的初心与“坚守”里的力量。
活动伊始,一首改编版《稻香》缓缓响起,“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熟悉的旋律里融入了“稻穗”“耕耘”等意象,瞬间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到“粮食”与“土地”的主题上。团队成员刘伟顺势提问:“这首《稻香》和小朋友平时听到的有什么区别呀?”“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吗?”简单的互动后,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个环节,以总台重点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载体,通过“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沉浸式呈现(以现代视听语言激活古老文字,借戏剧张力重现历史场景),为孩子们讲述明代农学家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故事。当屏幕中出现宋应星踏遍田野、记录农耕技艺的画面时,孩子们明白了“《天工开物》是古代科学家写给后人的‘农业说明书’”;而当剧情演绎到宋应星与袁隆平院士跨越300多年的“隔空握手”时,不少孩子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一个是记录农耕智慧的古人,一个是让中国人“吃饱饭”的今人,两代农学家的精神共鸣,让孩子们悄悄埋下了“尊重劳动、敬畏粮食”的种子。
随后的第二个环节,团队成员聚焦“为民谋稻粮,禾下乘凉梦”主题,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袁隆平院士的事迹:从发现野生杂交稻到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初心到“禾下乘凉梦”的憧憬,孩子们认真听着,当听到“袁爷爷在田间研究了一辈子水稻,即使年老也坚持下地”时,项同学小声说:“他好辛苦,我们要好好吃饭,不能浪费。”老师顺势引导:“节约粮食就是对袁爷爷最好的纪念。”同时,团队成员还分享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寄语青少年》中的片段,用袁隆平院士“做研究要敢想敢做、不怕失败”的话语,让孩子们理解“坚持”与“创新”对成长的意义。
知识的沉淀需要互动来加固,第三个抢答环节随即展开。团队成员以古今农学为线索,提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袁隆平院士被称为什么?”“杂交水稻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哪一天?”等问题,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答对的小朋友获得了熊猫积木作为奖励。拿到奖品后,孩子们立刻动手拼装,不一会儿,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熊猫便出现在桌上,活动室里既有知识抢答的热烈,又有动手拼装的专注。
此次活动,通过典籍赏析、事迹讲解、互动抢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知”与“行”中理解了农耕文明的价值、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更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道理。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挖掘“典籍里的中国”系列资源,结合实践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碰撞中,收获成长的养分。(刘伟、杨明洁、张茜茜、钱以恒、燕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