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直播探秘安顺蜡染博物馆,千年非遗在数字时代焕新

2025年7月14日,贵州大学黔韵知行实践队走进安顺蜡染博物馆,通过沉浸式直播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非遗历史,对话蜡染大师,体验匠心技艺,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之路。 在博…

2025年7月14日,贵州大学黔韵知行实践队走进安顺蜡染博物馆,通过沉浸式直播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非遗历史,对话蜡染大师,体验匠心技艺,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之路。  

在博物馆陈列厅,实践队员以镜头串联起蜡染的千年脉络。安顺蜡染始于2000年前少数民族的“自耕自织”生活,纹样记录着苗族对蝴蝶、鱼鸟的图腾崇拜,以及布依族的螺旋、云雷几何符号,每一幅作品都遵循“纹必有意”的文化密码。展柜中,传统蓝白蜡染已化为丝巾、玩偶、旗袍等时尚单品。一幅荣获国家级金奖的“鸟蝶虫鱼组花系列”作品引发观众惊叹——近观为虫鱼,远看融为花朵,诠释自然和谐之美。  

博物馆二楼的非遗工坊成为直播高潮地点。实践队员在匠人指导下亲历蜡染全流程。老一辈蜡染手艺人用铜刀蘸取熔蜡,手腕悬空勾勒图案。“力道稍偏,蜡液渗透不均,图案就会断裂。”队员在尝试后感慨匠人数十年的功力积累。后续将棉布浸入蓝靛染缸,封色后沸水脱蜡,蓝白相间的纹样逐渐显现。这一过程需精准控制温度与时间,方能成就“流光溢彩山水画”的意境。  

实践队创新采用“文化直播+电商”模式,直播中穿插“纹样故事”环节,安顺蜡染博物馆非遗蜡染手艺人上官老师在直播中为大家解密蝴蝶纹苗族始祖图腾、鱼纹等符号背后的族群记忆。

实践队成员与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谢朝玺教授和安顺蜡染博物馆馆长洪福远围绕蜡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详谈了蜡染的传承与创新。

   84岁的安顺蜡染博物馆馆长洪福远面对镜头,动情回溯蜡染复兴史。从深山苗寨到世界舞台:1964年,安顺成立全省首家蜡染厂,洪老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匠人攻克技艺;1973年广交会上,东方纹样惊艳国际市场,“是国家支持与国际认可,救活了这项濒危技艺”。  根在民间,薪火相传:他坚持走访苗寨收集纹样,将毕生作品编纂成册。“少数民族虽处欠发达地区,却用蜡染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与审美追求。”洪老抚摸着未完成的作品,眼中满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谢教授指出传承痛点与破局之道:“传统纹样需与现代美学对话,同时要注重民族特质和文化自信。”当地著名蜡染工作室手艺人杨婷婷,将安顺蜡染带到2025年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发出贵州好声音。让绣娘们安心居家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采访了杨婷婷的母亲,她作为杨婷婷的蜡染启蒙人,在蜡染的纹样创新上,提供了根基上的支持作用。正是有这样一代代的老一辈手艺人的传承,安顺蜡染才能在当代不断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从博物馆展柜到直播间,从洪福远手中的铜刀到大学生手中的染布,安顺蜡染的千年生命力正被重新激活。非遗的知音从未消失,我们只需用时代语言唤醒它。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蜡染不仅是“东方第一染”的文化图腾,更成为青年赋能乡村、传统对话未来的生动样本。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担当起蜡染传承和发展的使命,让非遗不再是标本,而是成为活态艺术。

图:陈雨绮,陈莎莎

文:毛雨薇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90-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